近期,美团共享单车在西安、成都等多地推出 “低价骑行” 促销活动,以 “普惠低碳出行” 为宣传点吸引大量用户。
然而,不少用户使用后发现,实际扣费金额与 “单单 8 毛”“单单 0.99 元” 的宣传不符,计费规则模糊成为核心争议点。截至目前,已有多位用户通过黑猫投诉等平台反馈问题,呼吁企业明确计费标准、保障消费知情权。
用户反馈:
宣传“8毛一单” 实际扣费翻番
西安用户王女士(化名)提及,她注意到美团共享单车车篮、车把处贴有红色贴纸,标注 “单单骑行 8 毛”,美团 APP 骑行卡活动页面也显示 “一口价骑行单单 0.8 元”,基于这些信息,她预期每次骑行费用约 0.8 元。不过,完成一次骑行后,系统显示基础费用 2.5 元,使用骑行卡优惠 0.7 元后,实际支付 1.8 元,“当时没太注意是否有额外条件,看到扣费金额时有点意外”。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另一位西安用户李先生(化名)同样因 “8 毛单价” 选择美团单车,实际骑行后却被收取 1.5 元,“宣传和实际差了近一倍,付款时才发现不对,事前完全没看到‘额外条件’的提示”。
成都用户则遭遇 “不限次卡藏超时加价” 问题。据黑猫投诉平台反馈,当地有用户购买 “电单车 30 天不限次单单 0.99 元” 骑行卡后,发现卡面仅标注 “20 分钟 0.99 元”,未明确超时后计费规则。实际使用中,有用户骑行 22 分钟被收费 1.99 元,25 分钟收费 2.99 元 —— 这意味着超出 20 分钟后,仅 5 分钟就需多付 2 元。此外,还有用户提到,购买优惠券时页面仅显示“15 分钟内 0.99 元”,对超时收费标准只字未提。
实地观察:
宣传突出 “低价”,规则详情需主动查询
8 月下旬,记者走访西安街头发现,美团共享单车的促销宣传较为醒目:多数车辆的车篮、车把位置贴有红色贴纸,以大号加粗字体标注 “单单骑行 8 毛”;用手机扫码进入骑行页面后,系统还会自动播报 “8 毛钱 8 毛钱 每单骑行 8 毛钱,你点了吗?”,易让用户形成 “低价骑行” 的初步认知。
但当记者进一步查看 “费用明细” 时发现,该 “8 毛单价” 需满足 “特定时长” 条件 —— 以西安为例,基础骑行时长为 15 分钟,超出后按每分钟 0.1 元加收费用,且 “8 毛” 仅为 “优惠后基础价”,若未使用骑行卡或优惠券,基础价仍高于 0.8 元。不过,这些关键限制条件既未在车身贴纸标注,也未在 APP 宣传页显著提示,需用户主动点击 “费用明细” 才能查看。
美团回应:
计费依 “城市 / 时段” 调整,未解释宣传与实际差异
针对用户质疑,记者联系美团单车线上客服。客服称计费标准 “依据城市、时段等有所不同”,建议用户 “在美团单车计价规则中查看”,但未正面回应 “单单 8 毛” 宣传与实际扣费差异的原因,仅强调 “价格调整是根据当地城市情况制定”。
事实上,美团单车此前在其他城市调价时曾提及 “成本压力”,称 “单车原材料及运维成本增加”,调价是为 “保障骑行体验”;此次促销活动中,美团骑行负责人也表示 “希望通过更便宜的出行方式,让‘顺手骑车’成为日常”,并承诺 “持续提升车辆运维与秩序维护效率”。
行业数据显示,共享单车运营成本确实不低:单辆车制作成本约 700-1100 元,每年每辆车运维费用达 182.5-365 元,叠加折旧、调度等成本,头部企业近年来多处于亏损状态。这也使得企业在定价上需平衡 “用户承受力” 与 “运营可持续性”,差异化定价(不同城市、季节、时段)已成为行业常态。
律师:涉嫌违反《广告法》《消法》,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对于美团单车的宣传与计费争议,法律界人士明确指出其合规风险。
四川一上律师事务所黄艳玲律师表示,美团单车的 “单单 8 毛” 宣传涉嫌违反《广告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广告法》,广告对价格的表述需 “准确、清楚、明白”,关键信息需 “显著标注”;若广告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且对消费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即构成虚假广告。
“消费者基于‘0.8 元一单’的合理信赖选择服务,结算时却被收取高价,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黄艳玲补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 “消费者有权知悉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价格”,企业未主动告知 “时长限制”“超时加价” 等关键规则,本质是剥夺用户的知情与选择权利。
四川府城律师事务所曹毅律师进一步指出,若企业未告知价格限制条件,还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8 条(知情权)、第 20 条(信息披露义务),以及《广告法》第 4 条(真实性原则)、第 8 条(关键信息显著标注);若存在 “利用模糊用语诱导消费” 的情形,则违反《广告法》第 28 条(虚假广告);若被认定为 “欺诈行为”,还需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55 条承担赔偿责任。
行业反思:成本压力下,透明才是长远之道
作为解决 “最后一公里” 的重要出行方式,共享单车在城市交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 “价格争议” 已不是首次出现。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企业面临成本压力可理解,但 “模糊计费” 并非长久之计 —— 涨价或差异化定价需建立在 “透明告知” 基础上,否则会消耗用户信任。
“涨价不是解决亏损的有效手段,精细化运营才是关键。” 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企业可通过优化车辆调度效率、提升单车耐用性降低运维成本,同时通过 “明确计费规则 + 超时提前提醒”(如骑行即将超时前弹窗提示)减少用户误解。例如,在宣传页用醒目字体标注 “XX 分钟内 0.8 元,超时后 XX 元 / 分钟”,或在骑行过程中实时显示费用变化,让用户 “明明白白消费”。
随着共享单车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化,用户对 “透明服务” 的需求日益强烈。业内期待,企业能在 “成本平衡” 与 “用户体验” 间找到更优解 —— 唯有诚信经营、清晰计费,才能实现行业与用户的长期共赢,让 “低碳出行” 真正普惠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