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单车促销活动引价格争议 用户呼吁透明计费

近期,美团共享单车在西安、成都等多地推出 “低价骑行” 促销活动,以 “普惠低碳出行” 为宣传点吸引大量用户。…

近期,美团共享单车在西安、成都等多地推出 “低价骑行” 促销活动,以 “普惠低碳出行” 为宣传点吸引大量用户。

然而,不少用户使用后发现,实际扣费金额与 “单单 8 毛”“单单 0.99 元” 的宣传不符,计费规则模糊成为核心争议点。截至目前,已有多位用户通过黑猫投诉等平台反馈问题,呼吁企业明确计费标准、保障消费知情权。

微信图片_20250829095139.jpg

用户反馈:

宣传“8毛一单 实际扣费翻番

西安用户王女士(化名)提及,她注意到美团共享单车车篮、车把处贴有红色贴纸,标注 “单单骑行 8 毛”,美团 APP 骑行卡活动页面也显示 “一口价骑行单单 0.8 元”,基于这些信息,她预期每次骑行费用约 0.8 元。不过,完成一次骑行后,系统显示基础费用 2.5 元,使用骑行卡优惠 0.7 元后,实际支付 1.8 元,“当时没太注意是否有额外条件,看到扣费金额时有点意外”。

微信图片_20250829095157.jpg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另一位西安用户李先生(化名)同样因 “8 毛单价” 选择美团单车,实际骑行后却被收取 1.5 元,“宣传和实际差了近一倍,付款时才发现不对,事前完全没看到‘额外条件’的提示”。

成都用户则遭遇 “不限次卡藏超时加价” 问题。据黑猫投诉平台反馈,当地有用户购买 “电单车 30 天不限次单单 0.99 元” 骑行卡后,发现卡面仅标注 “20 分钟 0.99 元”,未明确超时后计费规则。实际使用中,有用户骑行 22 分钟被收费 1.99 元,25 分钟收费 2.99 元 —— 这意味着超出 20 分钟后,仅 5 分钟就需多付 2 元。此外,还有用户提到,购买优惠券时页面仅显示“15 分钟内 0.99 元”,对超时收费标准只字未提。

实地观察:

宣传突出 “低价”,规则详情需主动查询

8 月下旬,记者走访西安街头发现,美团共享单车的促销宣传较为醒目:多数车辆的车篮、车把位置贴有红色贴纸,以大号加粗字体标注 “单单骑行 8 毛”;用手机扫码进入骑行页面后,系统还会自动播报 “8 毛钱 8 毛钱 每单骑行 8 毛钱,你点了吗?”,易让用户形成 “低价骑行” 的初步认知。

微信图片_20250829095151.jpg

但当记者进一步查看 “费用明细” 时发现,该 “8 毛单价” 需满足 “特定时长” 条件 —— 以西安为例,基础骑行时长为 15 分钟,超出后按每分钟 0.1 元加收费用,且 “8 毛” 仅为 “优惠后基础价”,若未使用骑行卡或优惠券,基础价仍高于 0.8 元。不过,这些关键限制条件既未在车身贴纸标注,也未在 APP 宣传页显著提示,需用户主动点击 “费用明细” 才能查看。

美团回应:

计费依 “城市 / 时段” 调整,未解释宣传与实际差异

针对用户质疑,记者联系美团单车线上客服。客服称计费标准 “依据城市、时段等有所不同”,建议用户 “在美团单车计价规则中查看”,但未正面回应 “单单 8 毛” 宣传与实际扣费差异的原因,仅强调 “价格调整是根据当地城市情况制定”。

事实上,美团单车此前在其他城市调价时曾提及 “成本压力”,称 “单车原材料及运维成本增加”,调价是为 “保障骑行体验”;此次促销活动中,美团骑行负责人也表示 “希望通过更便宜的出行方式,让‘顺手骑车’成为日常”,并承诺 “持续提升车辆运维与秩序维护效率”。

行业数据显示,共享单车运营成本确实不低:单辆车制作成本约 700-1100 元,每年每辆车运维费用达 182.5-365 元,叠加折旧、调度等成本,头部企业近年来多处于亏损状态。这也使得企业在定价上需平衡 “用户承受力” 与 “运营可持续性”,差异化定价(不同城市、季节、时段)已成为行业常态。

律师:涉嫌违反《广告法》《消法》,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对于美团单车的宣传与计费争议,法律界人士明确指出其合规风险。

四川一上律师事务所黄艳玲律师表示,美团单车的 “单单 8 毛” 宣传涉嫌违反《广告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广告法》,广告对价格的表述需 “准确、清楚、明白”,关键信息需 “显著标注”;若广告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且对消费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即构成虚假广告。

“消费者基于‘0.8 元一单’的合理信赖选择服务,结算时却被收取高价,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黄艳玲补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 “消费者有权知悉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价格”,企业未主动告知 “时长限制”“超时加价” 等关键规则,本质是剥夺用户的知情与选择权利。

四川府城律师事务所曹毅律师进一步指出,若企业未告知价格限制条件,还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8 条(知情权)、第 20 条(信息披露义务),以及《广告法》第 4 条(真实性原则)、第 8 条(关键信息显著标注);若存在 “利用模糊用语诱导消费” 的情形,则违反《广告法》第 28 条(虚假广告);若被认定为 “欺诈行为”,还需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55 条承担赔偿责任。

行业反思:成本压力下,透明才是长远之道

作为解决 “最后一公里” 的重要出行方式,共享单车在城市交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 “价格争议” 已不是首次出现。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企业面临成本压力可理解,但 “模糊计费” 并非长久之计 —— 涨价或差异化定价需建立在 “透明告知” 基础上,否则会消耗用户信任。

“涨价不是解决亏损的有效手段,精细化运营才是关键。” 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企业可通过优化车辆调度效率、提升单车耐用性降低运维成本,同时通过 “明确计费规则 + 超时提前提醒”(如骑行即将超时前弹窗提示)减少用户误解。例如,在宣传页用醒目字体标注 “XX 分钟内 0.8 元,超时后 XX 元 / 分钟”,或在骑行过程中实时显示费用变化,让用户 “明明白白消费”。

随着共享单车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化,用户对 “透明服务” 的需求日益强烈。业内期待,企业能在 “成本平衡” 与 “用户体验” 间找到更优解 —— 唯有诚信经营、清晰计费,才能实现行业与用户的长期共赢,让 “低碳出行” 真正普惠大众。

关于作者: 哈尔滨新闻快报

为您推荐